English

数字媒体技术的制高点——数字电影

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陆达 博士
2000-01-2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电影是十九世纪末期的一项卓越的技术发明,但他的主体发展却在二十世纪。二十世纪曾经有过数不胜数的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推动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电影也在社会进步的洪流之中从黑白走向彩色;从无声走向有声;从单声道扩展到多声道环绕立体声;从低分辨率胶片发展到超大屏幕显示用的高分辨率胶片。接应不暇的技术进步使观众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得到更多、更完善的信息,电影艺术也在这些带有先导性的技术所铺就的舞台上绽开了绚丽的花朵。

如果从纯技术的观点出发来考察传播媒体,应当主要考察他的传播方式和所能承载的最大信息量。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基于高密度的平面信息记录介质———胶片。在胶片上成像并映射出去则是一个高度并行处理的过程。在二十世纪的上半叶,胶片记录的信息密度不断提高,彩色胶片的出现更使记录的信息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最近五十年,尽管不断地有新型胶片问世,但这方面发展的速度显然已经变缓。但是,如果拿其他的信息记录介质来比较,就不难发现:到目前为止,胶片依然是存储密度最高,成本最低的一种信息存储介质。举例来说,一分钟的电影胶片所包容的信息,数字化以后需要100张VCD光盘来承载。正是由于胶片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巨大,才使得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迥然不同于电视、多媒体光盘和网络站点等承载信息量相对较小的媒体。

作为传播媒体,电影胶片的承载信息量已经基本满足了观众在封闭空间内的观赏需求,在可预见的将来恐怕也不会对需求有质的突破。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传统电影的表达语言也越来越趋于成熟,电影工业在八十年代出现了停滞的低迷时期。引导电影走出此次低迷的主要角色之一是计算机。但要特别指出的是:计算机并没有增加电影所承载的信息量,他带来的是崭新的电影语言和视觉感受。

计算机问世已经有五十多年了,他对二十世纪社会进步的影响有目共睹,其影响的程度早已经远远超出了计算机发明者自己的预期。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计算机主要被应用于物质生产及商业领域,较少涉及精神产品的创作和生产。究其原因在于精神产品的生产对计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运算能力、存储能力及媒体转换的能力等。前面已经谈到,电影在各种媒体中是承载信息量最大者,因此对计算机的要求也最高,用计算机处理电影影像及声音的技术也被认为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制高点。

最近几年来,计算机图形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过去一提到计算机图形,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虚幻、幼稚的空间,现在则完全不是这种面貌。现代的计算机在配套软件的支持下,已经可以创造出同用摄影机拍摄的影像类似的画面。例如,1999年圣诞节期间在美国上映的故事片《小老鼠斯图亚特》(《StuartLittle》)是一部家庭喜剧片,其中的主角是一只拟人化的小老鼠,在电影中完全是用计算机创作出来的,形象非常逼真传神,如果不提示,很多人都会想:这只老鼠是怎么训练出来的?这个形象被认为是1999年最佳的计算机图形表达之一。应当说计算机现在已经成为电影艺术家手中除摄影机以外的又一个强有力的创作工具。对于那些传统手段无法表现而只能借助计算机的场景,艺术家自然没有太多的选择;但有些场景既可用传统特技手段实现也可通过计算机实现,此时的选择原则只有一个:性能价格比。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计算机特技技术如此发达还保留大量传统特技的原因,按经济规律办事是从事任何行业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现在计算机越来越多地被利用来制作特技镜头、生成虚幻的场景。在电影艺术家庆幸得到新的表达空间的同时,也对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充满了抱怨:处理一个镜头动辄就要几天甚至几十天,表现能力有时也不尽人意,做一部电影要动用上百部电脑,成本太高等等。但按照在信息产业中公认的“摩尔定律”,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翻一翻,成本降低一倍,因此数字化技术为艺术家所提供的舞台必然会越来越广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